金风起陕北,秋叶响榆林。
近日,2023“光影中国”影像采风行来到陕西省榆林市,实地调研采访能源型城市依托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
科技自强——支柱产业“由黑到白”
现代煤化工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
走进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中心控制室,展示台上摆放着以原煤为原材料生产出的甲醇、乙二醇、聚乙醇酸等一系列产品。“在我们这里,煤炭已经从单纯的燃料,变为了工业生产的原料”,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技术管理工程师杨学超说,“我们已实现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黑色的煤炭由此变成了白色的‘大米’。”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使命光荣”“我们是承担历史任务的一批人。”厂区内纵横交错的管道框架上,高高悬挂着两条标语,提振信心,鼓舞士气。
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乙二醇装置。邱活摄
近年来,榆林化工着力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过去,一提到塑料产品,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污染,但有一种塑料材料,可在土壤、海水等环境中完全无害降解,也许能打破人们对塑料制品的固有印象。这种名为聚乙醇酸的可降解材料可广泛应用于一次性塑料袋等食品包装领域,还可用于医用手术缝合线等材料领域。
“去年9月,榆林化工5万吨/年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建成投产”,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甲醇事业部副经理卢利飞介绍,这标志着世界首套煤制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实现工业化生产。
国能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乙二醇装置员工调整设备电动阀。王哲摄
力促转型——新兴产业“风”“光”无限
一片片光伏板鳞次栉比、整齐排列,一台台风电机组高大雄伟、迎风而立。壮美的陕北高原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煤、油、气等矿产资源,也拥有着得天独厚的风能、光能等自然资源。
“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是一方面,国网在市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在榆林发展新能源发电方面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也更好地满足了当地现实的用电需求。”国网榆林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专责郝永峰说。
在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同时,榆林把新能源作为能源城市转型和培育新支柱产业关键,成功建设了华能陕西孟家湾150兆瓦光伏项目、榆林协合200兆瓦光伏项目、风机全产业链等新能源项目,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榆林协合200兆瓦光伏项目。邱活摄
“电网企业全额消纳光伏发电,还为我们村子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力量”,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在探索村民增收新路径时,将目光对准农村光伏,引导村民高治才和高志军参与光伏项目,有效安装101块光伏组件,总功率达55千瓦,为他们增加不少收入。
按照《“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导精神,目前,榆林已启动建设陕汽氢燃料电池重卡一期项目,全面建设制氢、纯化、储运、加氢站、氢能多联供产业链条,力争在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此外,榆林还积极发展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无人系统产业,为产业转型拓展更多方向。
智慧赋能——优势产业“机器换人”
适应产业科技新趋势,必须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靠智能化降本、增效、提质,最终实现“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
身着工作服、头戴矿工灯,深入地下330米,在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10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所触所闻刷新记者感知。震撼不仅来源于这里创造了装机功率、装备总重量、一次采全高10米等多项世界纪录,煤矿的智能化建设令人印象深刻。
从地下到地上,从人工到机器人。近年来,陕煤集团在业内率先开展数据标准化治理和智能专网建设。现在,即使身处外地,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工人在地下的具体位置;只需操作手柄,体型巨大的采煤设备就能自行运转……目前曹家滩矿业公司已实现矿井采掘、运输安全保障、生产管理等全过程智能化运行。
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10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严磊摄
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10米超大采高智能综采工作面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张科摄
摘掉“黑帽子”,穿上“智能衣”。“煤矿智能化生产运行最明显的成效,就是所需工作人员数量减少,劳动强度也减轻了很多”,陕西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锐说,采掘工作面的减人、减负担,带来的是增效、增安全。现在1个工作面只需要5—7个人,日最高产能却能达到6.2万吨煤。安全生产方面,煤矿的通风系统通过通风参数实时解算、设备智能远程监控等技术,实现了通风调控方案智能生成。瓦斯灾害防治系统、火灾智能精准监测预警等智能化系统也极大降低了生产风险。
“这里的每一颗螺丝钉都实现了百分百国产。”陕西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综采一队技术员宋号号一边演示设备运行,一边向大家介绍。他和其他很多公司技术团队人员一样,都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
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检查采煤设备。严磊摄
大国重器平稳运行,青春建功塑造未来。
延链创价值,转型促发展,智造提效率。如今,越来越多像宋号号一样的青年人选择榆林、建设榆林。积厚成势、厚积薄发的榆林正以转型升级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文字:赵政)